正好在上一篇Blog和Podcast發表之後,我在LinkedIn上被打到一則不認識的人貼文,我不知道真實出處,但至少我是從他的貼文上看來的,所以我就提供他的連結,而文章的原文是
English is a language, not a measure of intelligence. Don’t look down on someone who speaks “broken English”. It means they know another language.
我簡單翻譯一下
英文是一個語言,不是用來衡量智慧的指標。不要小看說破英文的人,這其實意味著他們懂另一種語言。
就字面上直接來看,我其實挺認同的,也跟我上一篇部落格想要表達的意思差不多,其實能懂多少語言,代表的是觸角能夠碰到多遠,看得懂英文,就能閱覽所有英文文件,能懂印度語,就能吸收所有印度文件,依此類推,畢竟世界這麼大,語言還是造成各國之間的隔閡,這也是大家一直想靠機器翻譯打破的藩籬。
原文說的也沒錯,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原生語言,每個人被賦予的基本能力(弱勢族群先不討論),能生存也就依賴著母語的溝通。我們無須因為一個人不會說英語,或是說自己國家的語言,就小看一個人。
不過現實中,我們仍多少都聽說過一些刻板印象,像是法國人不屑講法語之外的語言、韓國人對於外國人會講韓文覺得理所當然,認為會講英文很厲害、新加坡人重視英語教育但仍是Singlish、印度人其實英文很好,只是口音難以接受等等的既有印象。
整體來說,原文作者的論點沒有什麼問題,不過除了原文之外,反而底下的回應更有趣,這種場景,就像是當大家不知道午餐要吃什麼時候,你拋出一個麥當勞,大家就會開始說不要不要,不如吃某某某,就慢慢的把每個人的想法給釣出來的感覺。當然,我們都知道決定中餐比回應英文論點要難得多了,至少這一輩子的次數難以計數。
除了支持原作者的論點之外,大概可以歸納出三種比較多人持有的看法
1. 英文就該是一種智力的判定
這類人的說法,其實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看待,認為一個國際語言的學習上沒有辦法學到一定的程度,那就能夠說明這個人在能力上和他人是有差距的,至少學習能力、積極心態上是不好的。
2. 會母語不值得驕傲,一定要學英文
英文就是趨勢,不跟隨趨勢就是懶惰,這類說法其實跟第一種滿類似的,但所處的角度,比較偏向一種求好心切的心態,希望每個人都要學習英文,才能夠和國際接軌。不過很有趣的是,有人提到一個觀點: 他認為中文在現在這個時代反而比英文更加有優勢,除了說中文的人口優勢外,中國的影響力他認為不容小覷
3. 第三種看法跟我的想法也比較接近,沒有學好英文,只是一種選擇
可能有人忘了,世界上不是只有英文是第一外語,只是有人選擇了西班牙文、拉丁文、韓文作為第一外語,而英文可能是他的第二外語或第三外語。我老婆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,即使如此,她英文還是比我厲害太多了(汗顏)
其實,我們太習慣有一個標準答案了。
從小的教育,讓我們習慣了是非題、選擇題,會認為其中一個才是對的、或是多數人的想法才是好的想法、權威的人說的話才是對的。但如果認真的思考,其實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個體,而個體是為了自己而活。我想在華人文化裡面,應該也有一種常見的刻板印象,就是小孩總是為了父母而活,選擇了父母選擇的路,這也是另一種服從權威的體現。
我小時候也被灌輸要好好用功讀書,但另一方面,我也曾經好奇,為什麼成績不好的同學總是選擇讓自己分數墊底,而不是好好努力拿到好成績,長大後,才知道,這就是一種選擇,而他們的選擇不代表不好,因為有的人把時間都放在了音樂上、舞蹈上、玩樂上,而我也曾選擇Flash動畫和程式上,所以我雖然拿過全班第一,但也曾拿過倒數第二。但不得不說,當時的選擇和取捨,才造就了未來學習寫程式的基礎和熱情。
還是想說一下測試這件事。職業或是技能,不也跟語言很像嗎?至少近幾年不少國家也都在推動國民教育寫程式的能力,放進主要課綱內,其實為的也就是跟上趨勢和加強競爭力,只是這真的是「每個人」都該要有的嗎?還是仍然是一個選擇呢?至少現在選擇測試這條路,是因為我自己的信念決定的。
我們可能無法像馬斯克一樣,一句話就可以撼動全世界,但至少自己的選擇,可以改變自己的世界。
最後,我要拋出一個討打的問題了,來談談同樣是「語言」的程式語言,哪一個程式語言才是程式語言界的「英語」呢? 或是哪個程式語言才是自動化測試領域的「英語」呢?
0 Comments